校园文化

校训:德才兼修 知行合一

校风:诚信谦和 务实创新

教风:厚德博学 敬业爱生

学风:勤学多思 尊师明理

学校精神:崇实 尚志 博达 卓越

校徽
校徽

校训:德才兼修 知行合一

“德”即道德品质 “才”即知识才能。宋代史学家司马光在《资治通鉴》第一卷即讲“才德全尽谓之圣人,才德兼亡谓之愚人;德胜才谓之君子,才胜德谓之小人”。德为立身之本,才为立身之基,德才兼备是合格人才的标准,德才必须并重。学校要培养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,就要既重德育,又重智育。正如蔡元培先生所说:“教育者,养成人格之事业也,使仅为灌输知识、练习技能之作用,而不贯之以理想,则是机械之教育,非所以施与人类也”。

“德才兼修”即要求全校师生既要加强思想品德修养,要“见贤思齐焉,见不贤而内自省也”(《论语》),又要注重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提高。而作为教师还要做到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不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,体现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。

“知”指认知、知识、理论,“行”指行为、实践。“知”和“行”都是“才”的组成要素,所以,“知行合一”是对“修才”的进一步细化和具体化。“合一”即有机结合,和谐统一。两千多年前,孔子就强调知行统一,学以致用。《论语》第一句话为“学而时习之”,又说:“传不习乎”,这里的“习”字,含有践履的意思。孔子有句名言:“听其言而观其行”,这句话亦强调了“行”是检验认识的标准,体现了言行统一、学以致用的思想。

“知行合一”要求我们在整个教育教学和培训过程中,应在注重理论知识的同时把专业技术培养放在重要地位,并且对新知识、新技能的传授和学习给予足够重视,以适应瞬息万变的时代和社会需求。按照“知行合一”要求培养出的人才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,更要具有经过严格训练的熟练技能,同时还应掌握必需的文化知识。

“德才兼修,知行合一”,是德育与智育、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,要求我们既要学以致用、行中求知,更要明德求真、和谐发展。

校风:诚信谦和 务实创新

校风,通俗地讲就是一个学校的风气。准确讲,校风是全体师生经过共同努力,在长期教育、管理中逐步形成的、相对稳定的精神状态和思想作风。

校风主要是通过领导作风、教风和学风的建设进行培育的,只有具备了良好的教风。学风和领导作风,才有可能培养起良好的校风。教风、学风和领导作风是校风的内容,校风与教风、学风、领导作风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,或者说是包容与被包容的关系。所以校风与教风、学风、领导作风不宜平行并列。

“诚信”即诚实守信,“诚”与“信”意思相近。孔子说过:“人而无信,不知其可也。”从道德范畴来讲,诚信即待人处事真诚、讲信誉,言必信、行必果,一言九鼎,一诺千金。诚信作为人的一种基本品质,是取信于人的良策,是处己立身、成就事业的基石,是一种个人生活的准则。

“谦者”,内养之工夫,一个人如果做不到谦恭自牧,就很难有大的发展。“和”,是中国人最为推崇的,“和气致祥”,“和为贵”等等,充分说明了古人对“和”的重视。谦和,意思是谦虚平和,既能做到虚怀若谷,又能和他人平等相待、和睦相处。

“诚信、谦和”既是对全校师生每个个体为人处世的要求,更是学校在与社会各界交往时应遵循的准则,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外部形象。

“务实”就是立足实际,脚踏实地,实事求是,崇尚实干,一步一个脚印,力戒浮躁,不尚空谈。具体到一所学校,“务实”就是要教师实教、学生学学、行管实干。

“创新”,指不故步自封,不墨守成规,勇于开拓,大胆创新,对于学校而言,创新是教育的灵魂,是学校发展的不竭动力。在新的形势下,作为学校尤其要注重创新,要以培养造就新型人才,促进学校新的发展。

“务实、创新”也是辩证统一的关系,学校在工作中一方面要重实干、求实效,不摆花架子、不搞不切合实际的东西;另一方面还要有新思路、新举措,不能画地为牢、不思进取。

学风:勤学多思 尊师明理

学习是学生的天职,勤学是获得知识,增长才能,做人求知的必由之路。 只有“勤”才能求实奋进,才能拼搏进取。人的品德、学识、才能等等,无一不是从学习中得来的。中国自古就有凿壁偷光、囊萤映雪、头悬梁、锥刺股等勤奋学习的典故。荀子在《劝学》中提出“学不可以已”,即学习是不可停止、不可废弃的。古人在强调勤学的同时,还强调多思,做到学与思相结合。孔子有“学而不思则罔,思而不学则殆”(《论语·为政》)的名言。西汉刘向认为“讯问者智之本,思虑者智之道也”(《说苑·建本》)。朱熹认为学习要“循序而渐进,熟读而精思”(《读书之要》)。可见,在“勤学”的基础上“多思”,是一个人掌握知识、掌握本领、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。

尊师重教,中国由来已久。《礼记·学记》说:"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,教学为先。”教学之关键环节则是教师。韩愈的《师说》中:师者,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。”老师是人类文化得以传承的功臣,他们做出的贡献是极其巨大的。在我国几千年的灿烂历史中,“师”,总是受人尊敬,被人爱戴的。作为学生,更应该做到“尊师”。“明理”意指明学理,明事理,明做人的道理,通过学习,不仅要取得文化知识,同时要自己品德修养、思维方法、处世态度等各方面都达到一定的高度,具有高尚的品格,做到身心全面、健康发展。

总之,“学风”主要是针对学生提出的要求,“勤学多思”侧重于学习,“尊师明理”侧重于品德修养,能够做到这两个方面,应该算得上一个优秀的学生了。

教风:厚德博学 敬业爱生

“厚德”指人具有深厚的道德修养和品格,出自《周易》:“地势坤,君子以厚德载物”。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,君子应增厚美德,容载万物。“厚德载物”,意思是说以深厚的德泽育人利物。教师只有自己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,才能以身作则,教育学生具有崇高的道德品质。

“博学”语出《论语·子张》,“博学而笃志,切问而近思。《礼记·中庸》亦云:“博学之,审问之,慎思之,明辨之,笃行之。”“博学之”意谓为学首先要广泛的猎取。作为教师,要以自己渊博的知识教育感染学生,引导他们一心向学。博学既是教师的美德,又是从教的基础。

“敬业爱生”是教师之本、教育之本,敬业是修养,爱生是奉献。“敬业”是关系教师个人专业成长和学校生存发展的决定性因素,它要求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学科知识,精湛的教学技巧,而且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,通过孜孜不倦的努力,把自己的全部心血和精力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,以获取更大的成绩。“爱生”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办学思想,尊重、爱护每一个学生,让他们成人、成才,直至成功。